生鲜便利集合店体量大多在100-300平米间,相比社区超市,体量要小。相比传统日式便利店,体量则大幅扩充。扩充的面积主要体现在哪呢?一是生鲜商品;二是日杂、日化类商品;三是体验休息区域的搭建。
生鲜品类商品的增设比较关键,生鲜为高频消费产品,其的增设实际扩充了生鲜便利集合店的选址范围、客群范围,以及降低了气候因素对经营的限制。 有了生鲜产品,生鲜便利集合店相对传统日式便利店,在商业选址上,就能考虑落地社区等一些区域,生鲜会吸引女性,家庭以及部分中老年客群进店。生鲜商品毛利较低,但其高频消费特征能带动日杂、日化类商品销售。同时,社区等区域的商业物业场租成本相对较低。 生鲜产品较少受季节因素影响,因此,当冬季来临,生鲜品类能对进店率能起到一定带动作用。 生鲜便利集合店实际也是超市业态的极好补充。目前,生鲜便利集合店大都为 大卖场经营者发起运营,这些大卖场运营商过去在大卖场打烊后的晚间市场,并没有合适业态运营。一些本土日式便利店运营商告诉商业观察家,晚间市场对传统日式便利店非常重要,由于超市的打烊,便利店此段时间的销售额非常好。
但是,将生鲜品类纳入便利店经营,面临较大市场风险。
一是损耗成本。生鲜的损耗成本如何控制?目前,很多生鲜便利集合店的生鲜品类经营都是采取渐进策略,先期上马瓜果类生鲜品类,运营成熟后,随后逐步补充易损耗的绿叶菜生鲜。但整体看,绿叶菜生鲜品类目前所占比重依然较小。这对于没有供应链支撑的传统便利店而言,如果开展生鲜经营实际难度非常高。更严厉点,甚至可以说做不了。近期,《商业观察家》也与部分本土传统便利店运营者交流,这些运营者表示希望与当地超市展开合作,将生鲜纳入已有便利店业态中。
二是配送成本。生鲜是高频消费,日常运营可能面临缺货情况,如果从中央仓补货,保障配送效率的配送成本很高,因此,对于那些有大卖场业态的零售商而言,就会有优势,这些企业可以让大卖场就近对生鲜便利集合店进行补货,也可以凭借整体体量优势让供应商对其补货。
三、消费客群仍待培育。目前是培育发展生鲜便利集合业态的很好时机,这是因为中国中产阶级群体正在崛起,市场对即时性零售业态的需求在增加,消费者希望得到更便利、干净、体面的购物体验,对即食类产品,以及简单易用、独立包装的生鲜产品有了更多需求。但这一消费趋势仍有一个发展过程。
"};